個人以為,房間的聲學條件對音響器材的聲音影響極大,但往往又是一件最容易被人忽視的事情?峙略趪鴥鹊陌l燒友家中有80%以上是欠缺較合理的聲學條件。聲學條件這玩藝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,加上需相應的裝修步驟,不似換機、換線般直接、方便,所以,有相當一部分發燒友是不知存在這個問題,有的是不知從何入手,還有的是怕麻煩甚至有意逃避這個問題。這樣,就很容易將音響系統中所出現的聲音問題統統歸罪于器材身上,最干脆的辦法就是換機、換機、再換機,除了破財之外,你的發燒功力全無根本性的進步,還很容易淪為器材的奴隸。而那些不能頻頻換機升級的朋友則心急如焚,四處求援,對著自己那套雞肋簡直是又愛又恨!
其實,為什么我們不從最基本的地方著手呢?我認為,改善你聆聽環境的收獲肯定要比你換器材大得多!因為,前者是直接對音質的提升,而后者僅是對音色潤飾程度的加強、并且永遠存在著不確定的因素。請記住,在一個錯誤的房間里,無論你的器材多么高級,系統的聲音仍是錯誤的,即使它有所謂優良的音色和音場!我們很多時候抱怨自己的器材級數不夠,但你是否意識到是你級數不夠的房間令你的硬件表現大打折扣呢?我曾在一間聲學條件相當理想的私人聆聽室呆過,除CD機外,全部為國產器材,總值5000余元,聲音如何?我想那些在錯誤房間中20000元級系統根本不是其對手,那種強烈的質感和深遂的音場至今令人難以忘懷。影音咨詢電話:13241902523
在閱讀許多讀者來信時,很多時候全抱怨他的系統抵頻松散,中高頻干硬、過多,或者定位模糊等等。其實,出現上述問題在很大程度就是聲學條件不合理造成的。如果你所用的器材是一件經認真設計的產品,在失真、頻響、信噪比等物理指標過硬的話,就完全不必要急著換機,因為它本是一件正常的器材。它的級數可能低一些,但絕不是一件壞的器材。
為什么器材級數會有高低之分呢?筆者下面的比喻不知是否合適:一個健康、正常的女人,不是也有相貌普通和漂亮動人之分嗎?尋常的女人到天人尤物之間,會有許多許多的層次,男人根據她們的容貌、氣質、身材、智慧等諸多因素,結合自己擇標準和自身實力,就會向他所心儀的女人發起追求,像我們選擇各式各樣的音響器材一樣。但請記住,器材只有級數之分而沒有好壞之分。房間卻真真切切地是有好與壞之分,所以也是更本質、更具決定性的因素。
如何判斷你聆聽環境的聲學特性?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播放上述《雨果發燒天碟(一)》的頻率測試信號,如果在某些頻率的音壓特別強或者特別弱,頻率不是一種平順的過渡,那么這些頻率就往往存在著峰和谷。關于谷的填平這個問題是比較復雜的,在目前業余的條件下是較難取得圓滿效果,只能通過擺位去取得某種程度的補償。幸虧,目前在我們那些未經處理的房間最主要面臨的還是峰的問題,所以專家們總是建議我們做好吸音、擴散工作。對于格局已定的房間,地毯、雙層絲絨窗簾以及呈圓筒狀的坐墊等是必不可少的校聲利器。另外,在光滑的墻面除掛壁毯外,還可以做幾個高大的木質書柜、唱片柜(不設玻璃門),既實用又利于聲音的擴散。如果你的房間還沒裝修,可參考筆者剛才提到的墻裙、平面吊頂、復合木地板,還可在墻角設置外表飾布的圓筒狀礦棉聽音材料?傊,盡量把你房間布置成軟調的。應該說,這種裝修風格絕對符合常人的審美標準。
那么,完成了上述工作后是否就萬事大吉呢?答案是否定的。因為聲學環境的設計是一件相當復雜的事情。對于一般發燒友來說,你不知這樣做了以后,是吸收了哪些特定的頻率,也不知道它們是否吸得恰到好處。即使給你一大堆公式和各種材料的吸音系數表,你也未必會計算,有結果也未必精確。例如,專家讓你做一個穿孔吸音裝置,那么該打多少個孔?每個孔直徑是多大?我想你多半是摸不著頭緒的。怎么辦呢?最保險的辦法是請聲學專家來,邊裝修邊調整。但對一般發燒友來說,似乎又與天方夜譚無異。各位看了這個答案可能會很泄氣,覺得做這么多努力還不一定能保證成功,那不是白費勁?其實,你大可不必灰心!你那間經有目的設計的
聆聽室,雖然在聲學特性未必十全十美,但肯定比沒有經過任何處理時好得多,而且這種差異完全可以毫不廢力地分辨出來!這也就是說,經過聲學處理的房間的平衡性要比沒經處理的房章好,顯得更合理一些,有利于再現音樂的原貌。
在完成房間的聲學處理后,下一步就要通過器材的擺位,令你系統的聲音更趨于平衡。擺位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你房間聲學特性的不完美。所以,聲學處理加上器材擺位將使你的系統向著平衡的聲音邁進一大步。器材擺位最重要的一環是音箱的擺位。某些觀點認為,只要根據你房間的長度和寬度,即可確定音箱離后墻的距離以及彼此的間隔,對于這種不顧聲學條件千變萬化而定出的放之四海皆準的做法,筆者實在是心存疑問。舉個很簡單的例子,甲、乙房間三維尺度完全相同,只是聲學條件不同。如果都按同樣的搭配,音箱也都按準則放于房間的X分之一處。但我敢肯定,甲、乙房間的聲音一定會有差異。那么,我想問一句:兩個均按準則的擺位的系統,究竟是甲好、還是乙好?上帝保佑,你可千萬別告訴我--兩個都棒!。這科可真有點江湖賣藥的味道了。
推出此類擺位準則,想讓發燒友盡快找到靚聲,我想出發點是好的。但音箱擺位決不是一件可:一蹴而就的事性,更不可一本通書讀到老。它需要心血和汗水、需要耐心、還需要靈感。擺位其實是發燒友對直達聲、反射聲的能量、相位等因素的再組合。將其揉合成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。下面是筆者在擺位方面一些粗淺的心得,供各位參考:
第一步,將音箱在你容許的范圍內盡量離墻壁,而音箱間距離在1.8~2.3m之間。當然,這要滿足一些前提條件:(1)聆聽位置距后墻至少有0.5m。(2)皇帝位距音箱也為1.8~2.3m。(3)在音箱間隔1.8~2.3m的情況下,兩只音箱盡量遠離側墻。
第二步,播放《雨果發燒天碟(一)》的頻離測試片斷,一般的家庭1kHz以上的頻率很少有出現谷,通常的情況下只會出現能量偏多,這時可在側墻墻壁上多掛一些壁毯便會有較明顯的改善。問題主要出現在1kHz以下,特別在56~600Hz這個頻段,既有峰又有谷,用測試碟播放時,你會發現某些頻率特別弱、某些特別強,而且變化非常不均勻、不連續的。
第三步,注意聆聽在56~600Hz這個頻段內,是出現峰的現象多,還是出現谷的現象多。旭果是前者,表明你的低頻吸收得不夠,可在四個墻角的棱線處做一些由織物包裹著的長條狀礦棉吸音體。加上四條吸音體后,如果又有某些頻率被吸得過量,可適當減少吸音體或把音箱稍稍往后靠。如果是后者,則表明低頻吸得過亙了,除減少一些低頻吸音物外,還應把音箱往后墻靠,直到那些被吸去的低頻得到最大補償為止。
第四步,在完成前三步工作后,通常被吸去的頻率恢復程度也是僅此而已,但不排隊除佾有少量的峰點存在,例如由160Hz播到下一traaack200Hz,200Hzz會明顯大聲些,這時可通過縮小或擴大音箱音距來調整,每次移動的距離宜在30cm左右為宜,不斷播放測試信號及不斷調整。
第五步,再次播放測試信號。正常的聽感是,在56~600Hz這個頻段內,由低至高是逐漸響亮起來的,而且每一track之間的變化是均勻的,不應出現21#track特別大聲,而22track突然又變小聲的情形,。接著,播放含有人聲和鼓點的片斷,留意人的胸腔運氣及鼓腔振動等細節的再現,并且以耳機加以對比(耳機的平衡度比音箱好得多)如果仍有明顯差異可通過音箱內拗及后移來改善。
完成上述五個步驟后,你的那套系統的聲音應有所改善。如果在某些頻率仍有明顯峰或谷的話,而且你又不想大動干戈,建議你選擇一臺優質的均衡器!均衡器?當在可聞頻率內有許多明顯的缺陷而你又不打算修補的話,我認為這已失Hi-Fi--高保真本身涵議了。我寧愿系統的音色因均衡器的加入而有輕微的改變,也不忍它的頻譜如鋸齒般的難看!
均衡器確實可令你的系統的聲音變得更平衡、合理,不然,為什么Accuphase還要推出昂貴的DG-28?